⭕ 摘要:
我們都是求生存的機器——機器人的化身,暗地裡已被輸入某些程式,用來保養這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
基因極度自私
它為了達成複製自己的目的,把我們這些生物當作機器人,暗地操弄著我們求生繁殖,演化出各種行為,都是自私基因的產物。舉凡:
- ◎ 雌性會慎重審視追求者、雄性必須搶地盤才受青睞、
- ◎ 布穀鳥幼雛會把養父母的蛋扔下樹、
- ◎ 幼鳥餓了會哭叫、雄鹿長出美麗的叉角、
- ◎ 瞪羚看到敵人會跳高示警、猴子彼此抓蝨子、
- ◎ 蜜蜂分工合作的社會生活,
不過,基因沒有意識,怎麼能夠既「自私」又「合作」呢?本書告訴我們,這些無關好壞、無關對錯,都是天擇的結果。然而,基因也讓人類發展出能思辨的大腦,使得地球上只有我們可以擺脫基因的控制。
書名:自私的基因(新版)
原文書名:The Selfish Gene
- 作者:Richard Dawkins (理查.道金斯)
- 譯者:趙淑妙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ISBN:9789864799190
- 出版日:2020/01/20
- 閱完日:2021/07/09
好讀程度:⭐⭐⭐
內容架構:⭐⭐⭐⭐
圖文排版:⭐⭐⭐
推薦指數:⭐⭐⭐⭐⭐
⭕ 感想:
《人為什麼會老會死?人為什麼只能有性生殖?》
中最先探討的有趣的問題:人為什麼會老會死?
看似愚蠢且毋庸置疑的問題,在基因是追求複製傳承+天擇的角度上是說不通的。因為如果有不老不死的人類,就能永遠複製傳承自己的基因,就算遇到其他物種資源的爭奪問題,也應該發展出更強壯、壽命更長的基因來應對。
書中討論的答案有兩種推論:一是廣為人知的「基因複製錯誤所導致的傷害累積」,另一個是「年老個體無助於生殖,只會危害群體,所以發展出年老致死基因」。當然目前主流傾向於第一種學說。(第二個論點有個顯而易見的破綻:為什麼年老就無助生殖?如果把年老也能生殖的個體天擇出來不就解決了?)
另外一個相似的問題:人為什麼只能做有性生殖?
人若是能做無性生殖,也是能達到基因複製傳承的效果,而且還比有性生殖來的更有效率呢!有性生殖可以達成基因多樣性,無性生殖只要發展出容易突變的基因,同樣也能達成基因多樣性。這個問題仍然無解,想必是在遠古時代達成的平衡。
《演化穩定策略、「利他」行為、福利國》
書中將基因視為主宰個體一切行為的源頭,
基因來自於更上層的「天擇」的結果。天擇原則是適者生存,
既然基因是自私的,還會同物種互相競爭,為什麼還會存在「利他」
首先需要了解到「利他」行為是有區別的,
利他行為發展成社會,進一步到國家型式,就是所謂福利國的概念(維基百科:https://zh.m.
照理說,一個群體會因為資源領地的不足,
現代瘟疫的新冠病毒Covid19,就是一種自然的天擇,
《親子戰爭》
人類因為文化和社會化的淬鍊,發展出以人為本的「道德」精神層級,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等。由於涉及到人類自然但自私的行為,在此必須先聲明:這裡的討論都「無關道德」。
首先是養育後代,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就是付出投資成本。如果有數個長幼後代,每個後代都有自己的基因,照理說是要付出同樣的投資成本,也就是沒有「偏心」問題。如果後代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把投資挹注拯救長子會比較有利,因為在長子身上已經有「沉沒成本」,相對於幼子更有利;另一種情境下,若並非生死關頭,只是短期困境,選擇投資幼子,更能夠預期未來能夠保住兩個後代。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想過「女性為何會停經?」
這是很有趣的問題,因為照理說,女性如果到老年都一直保有生產能力,就能夠盡可能創造更多的基因。然而就是因為年老,對養育後代所能投注的資源變少,生存機率將大幅下降。試想,年老時生產的兒女A,可能會與孫子女B共存,由於孫子女B得到的資源多,理論上B將比A有更長壽命,把基因流傳下去。因此,基因在此做出選擇:與其自己生產,不如將生產兒女A的資源,挹注到孫子女B身上,讓孫子女B在天擇中更具優勢。這就是「利孫子」理論,阿嬤疼孫,其來有自!(為什麼阿公疼孫相對較少?因為男性花心的天性使然,投資子女比投資孫子女划算~之後會提到渣男特性也是天生的。)
接下來以後代(小孩)的角度出發,先討論「手足之情」。很遺憾,小孩並不會顧及手足之情。因為在自己身上的基因純度是100%,兄弟姊妹充其量期望值只有50%,以基因傳承機率來看,當然要先照顧好自己再說,所以除了拼命爭奪資源外,很可能發生手足相殘。「孔融讓梨」的確是美德,但對於小孩來說,只可能發生在自己不太想吃這個梨,給予兄弟姊妹的效果會更好的情況下。
小孩對於父母的基因態度又是如何?同樣是很遺憾,並沒有所謂親情可言。父母對小孩來說只是資源提供者,小孩會盡一切努力讓父母提供食物勞務,甚至用上欺騙父母、威脅引來天敵、構陷手足的手段,為得就是得到最多的資源。然而,父母也不是省油的燈,父母為了得到最大的基因傳承,傾向於讓每個小孩得到同樣資源,所以也發展出識破小孩邪惡手段的慧眼。於是,親子兩代之間就上演著照護、欺騙、識破、搶奪的戲碼,最終就是「演化穩定策略」後,基因得以最大量傳承的結果。
人類小孩尚未學習文化之前,也是如此單純,充分反應動物原始本能。「人之初,性本善」,終究是過於樂觀的角度。我們不能期待小孩出生就知道愛別人,這是我們大人必須教導他們的。
《兩性戰爭》
了解有基因關係的親子間純粹又邪惡的戰爭之後,接著看看沒有基因關係的雌雄(男女)之間,又有什麼衝突?
讓我們先從雌雄的定義開始,大抵是擁有較小的性細胞者為雄性,擁有較大性細胞者為雌性。衝突的開端就在於性細胞的大小吧!雄性的小型性細胞(精子),可以充分發揮以量取勝的優勢,本身不提供後代生長的資源;雌性的大型性細胞(卵子),則是以質取勝,可以提供後代成長的養分。這兩種「性策略」就逐漸往極端發展,精子愈來愈小,數量愈來愈多,充分發揮亂槍打鳥的策略;卵子愈來愈大,數量愈來愈少,以提高後代的生存機率。以結果來看,雄性提供精子就像剝削者,雌性提供卵子就像誠實者。
根據這種剝削者/誠實者的角色,基因在群體裡面是偏向於雄性或雌性?答案還是回到「演化穩定策略」的平衡。比如說:當一個群體雄性少+雌性多時,勢必有多生雄性的基因愈來愈多,當雄性愈來愈多時,生殖競爭激烈,多生雌性的基因反過來佔優勢。所以最佳的「演化穩定策略」傾向於雌雄各佔一半。
擁有卵子的母親,由於一開始就要投資較多的成本在生產上,後續雌性若被雄性遺棄,帶著後代找新雄性,通常會被拒絕,甚至後代會被殺死(畢竟後代與新雄性無基因關係);若雌性要捨棄後代,也會面臨較多的「沉沒成本」。可以說,雌性發展為被剝削的一方,其基礎就是擁有卵子。相對地,擁有精子的父親,因為提供精子並不需要投資太多成本,所以拋家棄子的通常是雄性。
由於雌雄在生殖上的天生差異,為了極大化讓基因傳承,生殖交配前的「擇偶」過程,自然會出現演化穩定策略,策略在此分成兩大方向:「家庭幸福」策略,以及「男性氣概策略」。
「家庭幸福」策略簡單來說,就是雌性藉由各種觀察來判斷雄性的忠誠度、顧家程度、擁有的資源、求偶儀式等,在堅持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再答應雄性的求偶,此時雄性也會因為已經付出較多的「沉沒成本」,而不容易拋棄雌性。這種主流策略下,雌性主張「矜持」,雄性則是「忠誠」。但現實上並沒有這麼單純,在這種主流策略架構下,還會衍生出另外兩種策略:「放蕩」的雌性,以及「拈花惹草」的雄性。放蕩和拈花惹草的角色,在主流的策略下,初期會取得基因傳承優勢:放蕩可以快速取得忠誠的承諾,拈花惹草可以用低成本來亂槍打鳥,終究可以成功生殖。當四種角色佔比發生變化,放蕩和拈花惹草的角色就不再佔優勢:大量的放蕩者被大量的拈花惹草者始亂終棄,而降低生存機率,原始的「矜持」和「忠誠」又再度取得生存優勢。如此週而復始,讓四種角色處於變動的平衡中,而不會被消滅,角色各自的佔比則隨著環境而不同。
另一種策略「男性氣概」,意思就是展現男性魅力,讓雌性看看雄性展現出來在生理上的優越程度,可能是肌肉力量,或是長壽象徵。自然界的雄性動物經常有著華麗又累贅的外表,這種特徵容易被獵食者盯上,實際上是不利於生存的。但就是這種「逞強」,表示自己比其他雄性更有生存能力,因此雌性也演化出挑選最華麗外表的傾向。但是這種策略在人類系統上就無法解釋,畢竟華麗的男性並非主流,美麗的女性才是!
總結一下:各種不同的繁殖系統,如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等、都可以用雄性和雌性的利益衝突來解釋。兩性個體都想要達成總生產量最大的目標,在精子與卵子的基本差異,導致雄性傾向雜交、不養育後代;雌性傾向於一夫一妻,且有兩種策略用來擇偶:家庭幸福、男性氣概。
以上論述沒有明顯談到人類,或許人類在生理結構上有動物的傾向,但是透過意識和教育的平衡(干預)下,可以說人類的兩性關係受文化的影響,遠勝於基因的操控。
《MEME 迷因》
現在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迷因「MEME」,就是來源於本書(本書翻譯為「瀰」)。現在提到迷因,多是聯想到令人莞爾一笑的梗圖,實際上迷因比較公認的定義是:透過模仿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通常是為了傳達迷因所代表的特定現象、主題或意義。我覺得簡單來說,就是「概念」。
為了紀錄、管理、娛樂等等目的,人類靠著發達的大腦,發展出文字、語言、藝術、宗教等文化體系,就是這種「文化」造就人類文明的發展,也驅使人類做出許多反自然的行為,讓人類從此與大自然動物行為分道揚鑣。但是,仔細想想,迷因與基因有著驚人的類似。
文化要得以保留流傳,就需要有任何形式的紀錄,也就是要有「複製者」。這個道理,是否與基因的傳承行為很相像?牛頓是否有後代並不重要,因為他的古典物理已經流傳全世界至今;神明鬼魂不需要實體存在,因為已經有足夠的故事讓他們留在人類腦海中;反過來說,沒有後代或迷因概念流傳下來的人,可以稱為(社會性)死亡。概括來說,人類生命的本質,就是「複製」。
基因要通過天擇,持續流傳,需要突變和混合(有性生殖)。迷因也有類似機制,迷因的突變就是經過思考再輸出的過程,愈是複雜的迷因,愈容易有不同的解釋與混合概念。
書中一直強調基因是自私的,迷因也是自私的嗎?是的,人類歷史充斥著各種迷因概念,能得以廣泛流傳的,必定是能夠強烈佔有人們的腦中認知空間,人的認知空間有限,佔有就代表著排斥其他的迷因概念。強勢的迷因,除了人腦外,還存在於主流媒體而流傳下來。設計良好的迷因,會讓人對它產生無比的信心,並且排斥其他的迷因進入,或可稱之為「信仰」。媒體與大數據運算發達的現代社會,反而要注意惡意製造的迷因侵襲。
雖然人類在生理上,還是受制於生老病死的基因限制,但是科技持續發展下,我想突破生理限制就在不遠的將來。影響人類更多的,將是迷因,而不是基因。基因是短暫的,迷因才是不朽的。
⭕ 概觀短評:
「好讀程度」⭐⭐⭐
本書為生物學科普書的經典名著,是再版的英文翻譯書,翻譯文句堪稱通順但可見些微英文翻譯痕跡,其中穿插中文讀者較不熟悉的英式幽默。立論主題「基因是自私的」新穎獨特,探討大自然動物與人類的各種行為是否符合主題。每章節的敘述並不困難,但因文字冗長且排版單調,閱讀中容易讓人失去注意力。
「內容架構」⭐⭐⭐⭐
題材內容從遠古時代的生物基本單元演化開始,循序漸進介紹基因、染色體、生殖的原理後,引經據典來分章節探討驗證書中論點,列舉大量自然界與人類行為範例。每個章節主題分明,架構完整。
「圖文排版」⭐⭐⭐
全書皆以文字為主,幾乎沒有插圖,整體排版色調為黑白,僅運用粗黑體字和段落區隔章節。每個章節的最後頁會有簡單總結,並提示下個章節主題。
「推薦指數」⭐⭐⭐⭐⭐
立論主題「基因是自私的」新穎獨特,探討大自然動物與人類的各種行為,閱讀後將對生物演化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是兼具科普與哲學的經典名著。推薦給想更深刻了解生物演化、用不同角度觀察動物與人類行為的讀者。
章節內容摘要:
.作者序 我們都是機器人的化身! 道金斯
.再版序 新思想在燃燒 道金斯
🔰 第一章 為什麼我們是人?
🔰 第二章 複製者傳奇
🔰 第三章 不朽的雙螺旋
🔰 第四章 打造求生機器
🔰 第五章 生存策略
🔰 第六章 基因的自私算盤
🔰 第七章 動物早懂得家庭計畫
🔰 第八章 兩代的戰爭
🔰 第九章 兩性的戰爭
🔰 第十章 你幫我搔癢,我幫你抓背
🔰 第十一章 自私的「瀰」
🔰 第十二章 好人還是會出頭!
🔰 第十三章 基因無遠弗屆
.附錄
.譯後記 趙淑妙
.名詞注釋
.延伸閱讀
🔰 閱讀雜記
【花絮雜記】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人為什麼會老會死?人為什麼只能有性生殖?
【花絮雜記】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演化穩定策略、「利他」行為、福利國
【花絮雜記】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親子戰爭、兩性戰爭
【花絮雜記】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MEME 迷因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史上最有趣的免疫系統科學漫談(原來,你能活著還真是奇蹟!)
【閱讀心得】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忙碌跟養生不衝突,給每個沒時間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