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Meme 迷因

閱讀雜記討論過人類的年老、死亡、有性生殖,大自然的「演化穩定策略」、「利他」行為,以及人親子與兩性關係(戰爭)。

 

由於互助合作和科技的發展,避免了大部分的天擇,也導致現代人類的潛在思考方式和行為都遺留大自然生物特徵,亦即:人類也是替基因工作的生存機器。但對於高度社會化的現代人類來說,自私的基因可以用「MEME」來破解。

(本篇感想為 自私的基因 第11章:自私的瀰)
--


現在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迷因「MEME」,就是來源於本書(本書翻譯為「瀰」)。現在提到迷因,多是聯想到令人莞爾一笑的梗圖,實際上迷因比較公認的定義是:透過模仿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通常是為了傳達迷因所代表的特定現象、主題或意義。我覺得簡單來說,就是「概念」。

為了紀錄、管理、娛樂等等目的,人類靠著發達的大腦,發展出文字、語言、藝術、宗教等文化體系,就是這種「文化」造就人類文明的發展,也驅使人類做出許多反自然的行為,讓人類從此與大自然動物行為分道揚鑣。但是,仔細想想,迷因與基因有著驚人的類似。

文化要得以保留流傳,就需要有任何形式的紀錄,也就是要有「複製者」。這個道理,是否與基因的傳承行為很相像?牛頓是否有後代並不重要,因為他的古典物理已經流傳全世界至今;神明鬼魂不需要實體存在,因為已經有足夠的故事讓他們留在人類腦海中;反過來說,沒有後代或迷因概念流傳下來的人,可以稱為(社會性)死亡。概括來說,人類生命的本質,就是「複製」

基因要通過天擇,持續流傳,需要突變和混合(有性生殖)。迷因也有類似機制,迷因的突變就是經過思考再輸出的過程,愈是複雜的迷因,愈容易有不同的解釋與混合概念。

書中一直強調基因是自私的,迷因也是自私的嗎?是的,人類歷史充斥著各種迷因概念,能得以廣泛流傳的,必定是能夠強烈佔有人們的腦中認知空間,人的認知空間有限,佔有就代表著排斥其他的迷因概念。強勢的迷因,除了人腦外,還存在於主流媒體而流傳下來。設計良好的迷因,會讓人對它產生無比的信心,並且排斥其他的迷因進入,或可稱之為「信仰」。媒體與大數據運算發達的現代社會,反而要注意惡意製造的迷因侵襲。

雖然人類在生理上,還是受制於生老病死的基因限制,但是科技持續發展下,我想突破生理限制就在不遠的將來。影響人類更多的,將是迷因,而不是基因。基因是短暫的,迷因才是不朽的。

 

#自私的基因

arrow
arrow

    無疆旅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