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親子戰爭、兩性戰爭

話題來到人類社會也經常討論的親子、兩性關係。

令人驚訝的是,人類儘管歷經術千年文化的洗禮,在生育後代、兩性擇偶的主流行為上,大部分仍與動物相似。當然,仍然以「自私的基因」為出發點來解釋,用到的主要理論是天擇後的「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前篇

(by 自私的基因 8~9章)
--


人類因為文化和社會化的淬鍊,發展出以人為本的「道德」精神層級,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等。由於涉及到人類自然但自私的行為,在此必須先聲明:這裡的討論都「無關道德」。

首先是養育後代,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就是付出投資成本。如果有數個長幼後代,每個後代都有自己的基因,照理說是要付出同樣的投資成本,也就是沒有「偏心」問題。如果後代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把投資挹注拯救長子會比較有利,因為在長子身上已經有「沉沒成本」,相對於幼子更有利;另一種情境下,若並非生死關頭,只是短期困境,選擇投資幼子,更能夠預期未來能夠保住兩個後代。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想過「女性為何會停經?」

這是很有趣的問題,因為照理說,女性如果到老年都一直保有生產能力,就能夠盡可能創造更多的基因。然而就是因為年老,對養育後代所能投注的資源變少,生存機率將大幅下降。試想,年老時生產的兒女A,可能會與孫子女B共存,由於孫子女B得到的資源多,理論上B將比A有更長壽命,把基因流傳下去。因此,基因在此做出選擇:與其自己生產,不如將生產兒女A的資源,挹注到孫子女B身上,讓孫子女B在天擇中更具優勢。這就是「利孫子」理論,阿嬤疼孫,其來有自!(為什麼阿公疼孫相對較少?因為男性花心的天性使然,投資子女比投資孫子女划算~之後會提到渣男特性也是天生的。)

接下來以後代(小孩)的角度出發,先討論「手足之情」。很遺憾,小孩並不會顧及手足之情。因為在自己身上的基因純度是100%,兄弟姊妹充其量期望值只有50%,以基因傳承機率來看,當然要先照顧好自己再說,所以除了拼命爭奪資源外,很可能發生手足相殘。「孔融讓梨」的確是美德,但對於小孩來說,只可能發生在自己不太想吃這個梨,給予兄弟姊妹的效果會更好的情況下。

小孩對於父母的基因態度又是如何?同樣是很遺憾,並沒有所謂親情可言父母對小孩來說只是資源提供者,小孩會盡一切努力讓父母提供食物勞務,甚至用上欺騙父母、威脅引來天敵、構陷手足的手段,為得就是得到最多的資源。然而,父母也不是省油的燈,父母為了得到最大的基因傳承,傾向於讓每個小孩得到同樣資源,所以也發展出識破小孩邪惡手段的慧眼。於是,親子兩代之間就上演著照護、欺騙、識破、搶奪的戲碼,最終就是「演化穩定策略」後,基因得以最大量傳承的結果。

人類小孩尚未學習文化之前,也是如此單純,充分反應動物原始本能。「人之初,性本善」,終究是過於樂觀的角度。我們不能期待小孩出生就知道愛別人,這是我們大人必須教導他們的。

--

了解有基因關係的親子間純粹又邪惡的戰爭之後,接著看看沒有基因關係的雌雄(男女)之間,又有什麼衝突?

讓我們先從雌雄的定義開始,大抵是擁有較小的性細胞者為雄性,擁有較大性細胞者為雌性。衝突的開端就在於性細胞的大小吧!雄性的小型性細胞(精子),可以充分發揮以量取勝的優勢,本身不提供後代生長的資源;雌性的大型性細胞(卵子),則是以質取勝,可以提供後代成長的養分。這兩種「性策略」就逐漸往極端發展,精子愈來愈小,數量愈來愈多,充分發揮亂槍打鳥的策略;卵子愈來愈大,數量愈來愈少,以提高後代的生存機率。以結果來看,雄性提供精子就像剝削者,雌性提供卵子就像誠實者

根據這種剝削者/誠實者的角色,基因在群體裡面是偏向於雄性或雌性?答案還是回到「演化穩定策略」的平衡。比如說:當一個群體雄性少+雌性多時,勢必有多生雄性的基因愈來愈多,當雄性愈來愈多時,生殖競爭激烈,多生雌性的基因反過來佔優勢。所以最佳的「演化穩定策略」傾向於雌雄各佔一半

擁有卵子的母親,由於一開始就要投資較多的成本在生產上,後續雌性若被雄性遺棄,帶著後代找新雄性,通常會被拒絕,甚至後代會被殺死(畢竟後代與新雄性無基因關係);若雌性要捨棄後代,也會面臨較多的「沉沒成本」。可以說,雌性發展為被剝削的一方,其基礎就是擁有卵子。相對地,擁有精子的父親,因為提供精子並不需要投資太多成本,所以拋家棄子的通常是雄性。

由於雌雄在生殖上的天生差異,為了極大化讓基因傳承,生殖交配前的「擇偶」過程,自然會出現演化穩定策略,策略在此分成兩大方向:「家庭幸福」策略,以及「男性氣概策略」。

「家庭幸福」策略簡單來說,就是雌性藉由各種觀察來判斷雄性的忠誠度、顧家程度、擁有的資源、求偶儀式等,在堅持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再答應雄性的求偶,此時雄性也會因為已經付出較多的「沉沒成本」,而不容易拋棄雌性。這種主流策略下,雌性主張「矜持」,雄性則是「忠誠」。但現實上並沒有這麼單純,在這種主流策略架構下,還會衍生出另外兩種策略:「放蕩」的雌性,以及「拈花惹草」的雄性。放蕩和拈花惹草的角色,在主流的策略下,初期會取得基因傳承優勢:放蕩可以快速取得忠誠的承諾,拈花惹草可以用低成本來亂槍打鳥,終究可以成功生殖。當四種角色佔比發生變化,放蕩和拈花惹草的角色就不再佔優勢:大量的放蕩者被大量的拈花惹草者始亂終棄,而降低生存機率,原始的「矜持」和「忠誠」又再度取得生存優勢。如此週而復始,讓四種角色處於變動的平衡中,而不會被消滅,角色各自的佔比則隨著環境而不同。

另一種策略「男性氣概」,意思就是展現男性魅力,讓雌性看看雄性展現出來在生理上的優越程度,可能是肌肉力量,或是長壽象徵。自然界的雄性動物經常有著華麗又累贅的外表,這種特徵容易被獵食者盯上,實際上是不利於生存的。但就是這種「逞強」,表示自己比其他雄性更有生存能力,因此雌性也演化出挑選最華麗外表的傾向。但是這種策略在人類系統上就無法解釋,畢竟華麗的男性並非主流,美麗的女性才是!

總結一下:各種不同的繁殖系統,如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等、都可以用雄性和雌性的利益衝突來解釋。兩性個體都想要達成總生產量最大的目標,在精子與卵子的基本差異,導致雄性傾向雜交、不養育後代;雌性傾向於一夫一妻,且有兩種策略用來擇偶:家庭幸福、男性氣概。

以上論述沒有明顯談到人類,或許人類在生理結構上有動物的傾向,但是透過意識和教育的平衡(干預)下,可以說人類的兩性關係受文化的影響,遠勝於基因的操控。

 

#自私的基因

arrow
arrow

    無疆旅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