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 | Possessed:Why We Want More Than We Need 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 | Possessed:Why We Want More Than We Need

書名: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

原文書名:Possessed:Why We Want More Than We Need

作者: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

譯者:麥慧芬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2020/08/06

閱完日:2020/11/20

 

摘要:

擁有更多真的能讓你更快樂?

「當你的價值取決於物質,當自我認同來自於外在肯定,當擁有愈多造成的失衡愈嚴重」。真的讓你更快樂嗎?

這是探究「所有權心理 (psychology of ownership)」的第一本書。作者以科學研究為基礎,解釋人類這種獨特心理如何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結合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層面的議題,帶我們檢視「想要擁有更多」的心態如何讓人走錯了路,以及如何驅除這種不合理的天性。

 


感想:

1、若是只看書本封面,大概會認為這是勵志哲學類文本。然而內容卻是扎扎實實以心理學和大量心理測驗數據闡述觀點的科普書籍。若是沒有基礎的社會科學和心理學概念,恐怕閱讀上有點吃力。但誠如書中部份章節提到:部份問題現象目前仍無法解釋,或跟某些理論衝突。所以建議讀完此書,不必盡信,仍保持獨立思考的彈性,對照個人與社會現象,收穫可能更多。

2、「需要與想要」的區別,已經是人生哲學的老生常談。本書從心理學觀點解構「想要」的心理渴望從何而來。若要解析「想要」的心理起源,就需要從所有權的概念說起。從人類大歷史(人類簡史)的觀點來看,智人由於彼此「相信」而產生了各種社會機制。所有權也是因為相信產生的概念,卻強大到足以穩定社會、製造階級、造成不平等現象。在人類長久發展的歷史中遇見幾個模糊的所有權難題:孩子是父母的財產嗎?可以擁有想法嗎?如何保持公平?如何保護所有權?當然,人類社會已經有充足的經驗和規則處理這些過去的難題。

3、書中多次以人類幼童的行為來分析想要擁有的心理。幼童在尚未與同儕長時間相處前,必然是以自我為中心而行動;幼童即有的「視覺聯想」(如父母的手機)和「口頭指示」(這是我的);經常想佔有別人的東西或碰觸物品以宣達影響力;幼童對特定物品的依戀等等,都表示幼童跟一般動物一樣具有天生對所有權的渴望。這也可以作為對孩童人格教育的參考

4、本書的核心觀點認為:個人所擁有的東西是自我的延伸,作為成功人生的證明,需要經由炫耀來爭取比較對象的認同。基於認為擁有愈多愈快樂的預設認知,享樂適應和追求刺激的循環結果(邊際效應遞減),而造成不必要的消費擴張。然而,快樂多存在於追求過程中,且自我價值感是比較而來的,人們經常性選擇較高的比較標準,讓自己陷入不如他人的不快樂情境。心理學權威性的統合分析顯示:「在各種個人福祉與物質追求之間,存在著明顯且一致的負相關」

5、同樣地,追求異於他人的體驗,雖然沒有物品的概念,但同樣產生專屬於個人體驗的記憶所有權,跟物質追求並無二致。分享體驗也會變成社交炫耀,且體驗的消費結果不一定比物質消費來的環保。

6、雖然追求擁有更多,不利於個人福祉。但是所有權的主張卻是維繫社會完整的基礎,讓大家有奮鬥目標,是社會進步的機制。若以負面表述,可以認為是維持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不墜的基石,經濟蓬勃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也是國家政府永遠不會反對並持續宣揚的概念,因為這讓人民得以持續發揮勞動價值,亦是國家持續成長的動力。

7、整體書籍章節是符合"正論,反論,核心,展開,總結"的編排方式。第1~3章為正論,解釋所有權概念;第4章為反論,嘗試用不同觀點,來解釋社會實際現象與理論衝突的部份;第5~6章探討核心問題:為什麼想要的總是比需要的多?第7章則希望人們破除想要的心理,減少追求物質刺激,思考真正的快樂;後記則是用淺顯易懂,多段落的文字加以總結。若是理解能力較好,但缺少時間的讀者,建議可以直接翻閱「後記:一路競爭到終點」。

8、書中多次以現任美國總統川普為例,解釋川普當選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操作經濟困境的民粹,偏向威權主義,以及源自底層人民對高層政治人物弄權的反撲。


章節內容摘要:

1、我們真的擁有任何東西嗎?

從最原始的所有權概念:「誰找到就歸誰」。逐步展開對於財產概念的解釋。探討幾個在目前看似理所當然又耐人尋味的議題:孩子是父母的財產嗎?可以擁有想法嗎?政治的改朝換代是否來自對過去所擁有的懷念?

2、不是人類的,但只有人才能擁有。

先佔取得的優勢,從以物易物到累積財富,保衛財富所有權的機制,地球資源的公地悲劇。

3、所有權的起源。

從所有權案例探討和幼童的行為分析,幼童的視覺聯想和口頭指示(這是我的),什麼東西可以被擁有?誰可以擁有什麼?幼童的依戀物,所有權是自我概念的延伸。

4、這樣才公平。

所有權的競爭(功績主義),互惠利他,誠實的偽君子,每個人想要公平的心理,違反經濟理論(共同面臨的問題責任時)

5、擁有、財富與幸福

作為成功的證明,消費擴張的結果,炫耀消費爭取認同,財富為什麼無法帶來快樂?(享樂適應的循環),錯誤選擇比較標準,體驗消費也會變成社交炫耀,體驗消費不一定比物質消費環保。

6、我們擁有什麼,我們就是什麼。

擁有的東西是延伸的自我,商品崇拜,文化差異和測驗前的引導可以造成心理學結果的偏差,人都是自私的,損失趨避的心理。

7、放手。

稟賦效應:高估擁有價值(行銷上的試穿/試駕等),追求刺激(真正帶來快樂是追求的過程),享樂適應 (hedonic adaptation) 的結果使人追求下個刺激,情感可以強化延伸的自我,統合分析「在各種個人福祉與物質追求之間,存在著明顯且一致的負相關」。

8、後記:一路競爭到終點

  • a.對大部分人來說,擁有的東西證明了價值。但科學顯示毫無節制追求財富,長遠來看會更悲慘。
  • b.所有權的主張是維繫社會完整的基礎,讓大家有奮鬥目標,是社會進步的機制。
  • c.所有權是由相信所產生的概念,卻強大到足以穩定社會、製造上下階級、造成不平等現象。
  • d.執著於擁有是因為需要宣傳自己成功。
  • e.自我價值感是來自與他人比較。
  • f.擁有並無法產生所期待的快樂程度。
  • g.需要的不是更多東西,而是欣賞所擁有的東西。
  • h.科技終將給予每個人更多時間,如何聰明利用就是自己的責任。
  • i.所有權心理讓人追求比需要的更多,或許是天性,卻不是最有利的。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我的極簡生活練習:填滿生活空間的不該是物品,而是我生活的重心

【閱讀心得】一分鐘大歷史:從地理大發現,世紀瘟疫到車諾比核災,160個改變世界的關鍵事件完全圖解

【閱讀心得】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 読書する人だけがたどり着ける場所

【閱讀心得】挺身而進 |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 追求兩性平權的艱辛道路

【閱讀心得】成為更強大的自己:20歲少女完全制霸世界七頂峰,南北極點 | 自分を超え続ける

【閱讀心得】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閱讀心得】斜槓青年 | 全球職涯新趨勢 | 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閱讀心得】優渥誌128期 | 博恩教我的超幽默說話術

【閱讀心得】輕輕鬆鬆過日子

arrow
arrow

    無疆旅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