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日本與台灣的歷史文化關係匪淺,日本光鮮亮麗的觀光行銷背後,一直有著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日本發生的種種社會現象總是先於台灣發生,藉由窺探日本,或許能先一步找到台灣社會問題的解答。
本書分為三大部份,第一章探討日本下層社會階級的產生。第二章討論「受歡迎者」和「不受歡迎者」的分裂。第三章展開推論「上級/下級的分裂」造成世界動盪不安。
< 1-1 日本的社會下層階級是如何產生?>
從近代歷史來看,平成年間的團塊世代(戰後嬰兒潮)是社會中堅力量,固執地死守既得利益策略:年功序列、終身雇用。團塊世代佔據優渥職位且老而不退,過度保護在職員工,大量採用低薪外包員工,再加上大部分企業文化食古不化,無法接受提高效率的外國方法,導致嚴重排擠年輕世代的就業機會。更甚者,還把年輕人就業不佳的責任推卸給年輕人自身不夠努力。
就業正義無法伸張的情況下,於是19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連鎖反應:飛特族(打零工維生)→單身寄生族(不婚啃老)→繭居族(閉門不出)。就此產生下級國民的惡性循環。
< 1-2 失落的平成三十年間好不容易結束,新年號的令和年代又將如何?>
很遺憾,儘管團塊世代慢慢退出社會中堅,但他們仍掌握選票,足以左右當政者。令和時代的前二十年,社會政策預期會從「保障就業」轉換成「保障年金」,當政者無法大刀闊斧改革財政,儘管少子化與高齡化嚴重,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繼續讓現在的青壯年勞動階層承受高負擔稅賦。積重難返的包袱之下,似乎變成等待團塊時代消逝的持久戰,或許日本就會在持久戰下破產,多數國民成為下級國民。
(回顧台灣) 慶幸台灣除了少數大型傳統產業外,較少遵循「年功序列、終身雇用」的原則,且台灣也比日本更容易接受西方高效率文化。所以飛特族、單身寄生族、繭居族的現象不若日本嚴重。然而少子化與高齡化現象,台灣比起日本已是不遑多讓,台灣的退休保障基金破產已非遙不可及,與日本同樣面臨財政持久消耗與保衛戰。
--
< 2-1 如何定義下級國民?>
我們都知道社會存在階級,你我心中可能都有區分標準,但日本的下級國民群體究竟有什麼特徵?
書中以四個指標來評價:
1.階級認同 = 自己是否屬於上層階級
2.生活滿意度 = 對整體生活是否滿意
3.幸福感 = 現在的幸福程度
4.主觀的自由 = 生活方式是否由自己決定
再加上性別/年齡/學歷的分組,四項得分高的群體視為有「正面情緒」。並以此區分上下流階層。
調查顯示上流/下流的決定性區別在於「學歷差距」。此結果是令人有點訝異,又似乎合情合理。東亞國家人民的確普遍存在學歷決定人生的概念,而在日本似乎更嚴重。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大多學習狀況差(或家世差,連學店都上不了),找不到好工作,進而淪落成前述就業困難的惡性循環,造成其餘三項指標的低落。
接受教育一直被視為下層階級翻身的機會,遺憾的是在現今社會,教育的本質是「擴大階級差距的工具」(日本一萬元鈔票上人物"福澤諭吉"名言),教育程度同時將社會分成上級/下級。
< 2-2 受歡迎者,與不受歡迎者的演變 >
接下來,作者嘗試解釋正面情緒量表上,關於性別和年齡的結果,來推論上級國民=受歡迎者,下級國民=不受歡迎者。
女性的幸福程度高於男性,主要是受歡迎的結構不同。受歡迎的女性是擁有與生俱來的青春(情色)資本,且擅長溝通建立人際連結;受歡迎的男性是擁有金錢與權力。反之,不受歡迎的男女,即是缺乏上述資源的群體。作者的立論基礎為兩性的「演化穩定策略」理論,有興趣可參閱拙作:https://borderless.pixnet.net/blog/post/42167488
因為存在男女擇偶條件(演化穩定策略)的不同,人類社會趨向於「一夫多妻」現象。儘管大多數國家都明定一夫一妻制度,但事實上男性的未婚率較高,說明有「某些男性與數名女性結婚」。換句話說,就是上流男性可以有足夠資源處理反覆結婚離婚,所以現代社會實際上也是一夫多妻制度。
有趣的是,世界掀起兩性平等、女權復興浪潮,受歡迎男性與全體女性基於自由選擇伴侶的理念,基本會站在同一陣線;但不受歡迎男性會被女性排除在選擇之外,甚至遭受壓迫、被社會嘲笑漠視,因此不受歡迎男性厭惡女權主義,也厭惡受歡迎男性。
不受歡迎男性在歐美被稱為「非自願禁慾者(Involuntary celibate, Incel)」,激進份子將被壓迫的心情,轉化成恐怖攻擊行為來報復社會。
上級/下級階層真實存在於現代社會,也成為社會動盪的隱患。
(回顧台灣) 台灣技職體系不發達,與日本同樣有著學歷至上的迷思。所幸在台灣職場發展上,學歷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從而緩解學歷在分裂上下階層的程度。然而,奉行資本主義的台灣,貧富差距仍然造成上級/下級社會階層;相較於日本,台灣男女對立情況雖常見但還不至於危害社會。或許是因為台灣社會比日本更具包容性吧,倖免於走入社會階層對立的泥沼。
--
< 3 上級/下級國民問題該如何解決?>
儘管少數群體反對,人類社會的財富逐步增加是不爭的事實,加上科技發展讓人類擺脫共同體的桎梏。此即是不可逆轉的現代主流價值觀:知識社會化、自由化、全球化的三位一體現象。上級/下級階層無法消弭,類似的群體只會相互聚集並遠離分化,自認被壓迫的一方將產生抗爭。抗爭可能包括民粹主義興起、恐怖攻擊、擁護極端主義候選人等行動。
曾經有人提倡「全民基本收入制(無償發給維持基本生活的金錢)」,試圖弭平上下階層的差距,消除階層產生的衝突。但作者認為,儘管經濟生活能夠滿足,但無法解決個人間的才能魅力差距,在面臨男女自由擇偶問題時,依照男人愛性/女人慕強的天性,仍然會有受歡迎/不受歡迎的問題而造成分裂。
回到原點討論,造成上級/下級階層的根因是學歷知識差距,若有朝一日,科技已經遠遠超過普通人類能夠理解透徹的地步,每個人只需要學會應用,而無法再加以進化,此時的教育只能給予生活技能,不再是擴大階級差距的工具。知識社會的終於,或許就是階級問題的自然解法。
(回顧台灣) 書中第3部份的內容是根據前兩部份的結論來展開討論全世界社會階級問題,初次閱讀可能覺得思考跳躍超展開。台灣也是屬於「知識社會化、自由化、全球化」三位一體的國家,各個群體在同溫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對立,特別在選舉期間特別明顯。
本書值得細細品味,日本走過的衰敗之路,全球面對的階級衝突,期望台灣能引以為鑒。
--
💡書籍資訊💡
🔹書名:《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當加薪、買房、搭郵輪、談戀愛、休長假永遠與你無關,還能怎麼辦?
🔹作者:橘玲(Tachibana Akira)
🔹譯者:林雯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2020年5月初版
🔹ISBN:978-986-134-357-0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