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期旅行後恢復日常拉推腿課表。距離上次測量,刻意拉長至1個半月以上。

InBody 230 (3.10→ 04.30)
--
體重 70.5 → 71.3 kg🔺(+0.8)
骨骼肌 36.5 → 36.4 kg🔻(-0.1)
體脂肪 6.7 → 7.7 kg🔺(+1.0)
BMI 22.8 → 23.0🔺(+0.2)
體脂率 9.5 → 10.7 %🔺(+1.2)
基礎代謝 1748 → 1745 kcal🔻(-3)
內臟脂肪等級 2 → 2 
--

咦?以前都是增肌減脂大成功,現在是大失敗🤣體重增加不多,卻是肌肉稍減,脂肪爆增1公斤,整體脂肪率升到10.7%。

現象檢討:
1、脂肪增加可以解釋是醣類限制放寬,有重訓日還會吃點宵夜。
2、肌肉減少則很有疑問...核心肌群少練退化可以接受,腿部肌肉隨著訓練量提升也算是合理。問題在於是上半身部份,胸背肌力明顯有提升,且觀察肌肉維度比以前稍大,但數據顯示卻是降低🤔

推測原因:
針對上半部肌肉矛盾,推測是「測量失真」。現在健身房主流測量身體組成的InBody機器,是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藉由身體通過微量的電流,取得電阻指數來算出體內總水含量,進一步推算肌肉/脂肪組成。

換句話說,只要有內外因素影響阻抗(導電率),就會導致數據變化誤差。這次測量不同以往,是在「運動前」測量,理論上阻抗會較大,相較於運動後測量,會有肌肉量降低,脂肪量升高的誤差。測量時機的變化可能導致此次數據矛盾。

以下順便列出會造成肌肉量上升、脂肪量下降的因素,如果有需要漂亮數據的朋友可以參考😆

運動後/體溫高/洗澡後/空腹/少飲水/排泄後/女性經期中

結論:
1、體脂率還在可接受範圍(10±1%),飲食還不需要調整。
2、往後InBody測量時機固定在運動前,減少誤差,方便比對。
3、由於InBody數據存在不小誤差,對於中級以上的健身者,InBody數據終究只是參考,鏡子和捲尺才是最準確的體脂計。
arrow
arrow

    無疆旅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